7月的長沙,熱浪翻滾。在中鐵城建總承包分公司長沙木棉小學項目工地上,鋼筋工李新結束上午的勞作后,快步走進工地旁一個藍白相間的集裝箱房。在這個由集裝箱改造的“工友驛站”里,他一邊吹著空調,一邊在智能健康檢測儀上完成了簡單的體檢。“您的體重70公斤,血壓120/80毫米汞柱,各項指標正常。”聽到語音提示,李新露出了放心的笑容。
這個約30平方米的“工友驛站”,是中鐵城建總承包分公司工會為一線建設者打造的“暖心工程”。驛站雖小,卻“五臟俱全”:靠墻擺放著可折疊休息椅,角落里的飲水機提供冷熱兩種用水,墻上的顯示屏正循環播放安全生產教育視頻,門口的智能積分兌換機旁,幾位工友正在討論如何用積分換取生活用品。
“我們這個驛站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‘漂流’。”中鐵城建總承包分公司工會主席黃艷蕾介紹,該設計源于去年10月在湘江科學城服務中心項目的成功試點。考慮到建筑工地流動性強的特點,工會創新采用標準集裝箱改造,配備可拆卸的電路、給排水系統,項目結束后只需用吊車整體搬運,就能在新工地“安家”。
驛站送清涼(朱銘楊 攝)
在木棉小學項目,驛站被精心布置成三個功能區:左側學習教育區,把培訓課堂搬到生產一線;中間是安全宣教區,擺放著各類安全警示展板和積分兌換機;右側則是健康服務區,除了智能體檢儀,還備有裝滿常用藥品的急救箱。
進入三伏天后,驛站又化身“避暑勝地”。每天10時和15時,后勤人員都會準時送來冰鎮綠豆湯。“外面干活衣服都能擰出水,進來喝碗綠豆湯,吹會兒空調,舒服多了!”抹灰工孫偉抹著汗說。
驛站的物資架上,藿香正氣水、風油精、清涼油等防暑藥品一應俱全。項目部還在驛站設置“清涼補給點”,為大家發放冰袖、遮陽帽等防曬用品。
項目書記汪貴民介紹,他們還根據天氣預報實施“彈性作息”:氣溫超過35攝氏度時,上午工作時間調整為6時至10時,下午延至15時開工。
每周三19時,驛站都會準時變成“安全課堂”。項目安全總監萬竹林打開墻上的顯示屏,為工友們講解本周的安全要點。“以前安全教育就是發個手冊、簽個字,相較于傳統說教模式,我們可以通過驛站用視頻這些直觀的方式,提升教育內容的感染力與接受度。”萬竹林介紹道。
觀看安全影片(段森龍 攝)
鋼筋工趙明對驛站里的“行為積分制”贊不絕口:“上個月我發現一處腳手架隱患及時報告,獲得20積分,換了條新毛巾。”據了解,該項目部制定了詳細的積分獎勵標準:正確佩戴安全帽得2分/天,提出有效安全建議得5—20分,參與應急演練得10分。積分可在驛站內的自助兌換機換取洗發水、牙膏等30余種生活用品。
在健康服務區,智能體檢儀的使用記錄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檢測數據。“6月共為工友檢測血壓、心率等指標287人次。”健康管理員段森龍翻著記錄本說。
為確保驛站正常運轉,項目部還安排了專人輪流值守,負責日常運營管理和維護,定期補充消耗品和學習資料。每日檢查物資儲備,每周收集工友意見,讓驛站成為大家信賴的“排憂解難直通車”,不斷推動服務的優化升級。
“我們測算過,一個驛站的改造成本約2萬元,但帶來的安全效益、人文效益無法用金錢衡量。”黃艷蕾表示,今年還考慮在新開工項目推廣這種模式,并計劃增加了WIFI、理發屋等功能,讓“小驛站”釋放更大能量。